第十一章试探一下
从这一天起,每天早晚在小桃村里,都可以看到一老一少的两个城市人装扮的人,在村子里四处里串着门。因为多年没有回来看看了,这一老一小的行为,在村民们的眼里,也是极为正常的。
村子里都知道这个城市的老头就是从小在桃村出生长大的,他们对这爷孙俩很是热情,就连桃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把这个名叫王铁生的老头和他孙子请到家里去喝了酒。
只是,村支书王书记与其他的村民不同,他对这个名叫王铁生的老头多少还是有些戒心的:这老头是不是在桃村长大的先放在一边不说,现在正是桃村出了大事后,对于所有的外来人员,都得提防一些。
所以,王书记把这爷孙二人请到家里去喝酒也是有深意的,他得套套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历。毕竟,这个叫王铁生的老头子说的那个柱子,早就去世三十多年了,就连王书记都不记得他长得什么样了,他家都有什么亲戚在外面,还真没人知道。
王书记今天特地让老婆子炒了几样小菜,打发春子去老柱子家把王铁生和他的孙子请到了家里。
“呵呵,王同志,来就来吧,还带什么东西啊,快快请进屋坐!”王书记热情地招呼着王铁生和他的孙子进了屋。
因为他们是头一次见面,王铁生让孙子提着两瓶在村头小卖部里买的最贵的两瓶酒,一瓶九块多,又买了二盒三块多一盒的烟来的王书记家。
王书记坐下来,让春子去帮着老婆子做菜,边给王铁生倒着茶边问着:“王老先生离开村子后都去了哪儿啊,呵呵,这里比旧社会大变样了吧?”之所以王书记要这么问,因为,他最近几天可没少听村民们说道,据说,这个老头子是解放前搬走的,其他的事儿,也没听到什么。
王铁生接过茶碗子说:“可不是嘛,真是不敢认了呢,过去这里可只有......呵呵,只有俺家是瓦顶房子的,现在也找不到在哪儿啦!”他真的不记得过去的老宅子在哪儿了,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年龄并不大,后来又走南闯北的,有些事情记不清了。
王书记听到王铁生说到这里,心中不由地一惊:过去听爹说过,这村子里在旧社会的时候,只有一家人住的是瓦顶的屋子。那人的家有两个儿子在外面做官,村子周围的土地都是被他家买下来了,全村老小耕种的土地都是他家的,难道说,他就是那家的后人?
噢,这么说,眼前的这个老头,应该就是那户人家的后代了。
听村里的人说:这个叫王铁生的老头是个有钱人,谁请他过去吃饭,他都会让他的孙子去村头的小卖部买上些东西带过去,决不空手去人家吃白饭。这几天,村头小卖部的家里,还专门又去的镇上进了新货呢
这么说来,他应该算是桃村人了。
说起来,王铁生带来的两瓶酒虽然只有九块多,但是想对于村民们的日常收入来讲,这可是最贵的酒了,除非家里来了贵客,是不会舍得买的。那烟虽然只有两盒,可也是小卖部里最好的烟了,村民们平时抽的都是一块钱左右的呢。
王书记心中的一口气也放松了下来:这人嘛,老了就是想回故乡去看看走走,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唉......
自打村子里出了外来人口走失一事,自己这书记当的好辛苦,生怕一个不留神,让外人把村子里的平静搅乱了,对任何外来人都得小心的提防着,真是太累心累神了。
心中不再对这个王老先生起疑,王书记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扭过头来向外面大声地叫道:“春子,菜好了没?快点上菜吧!”还真别说,村子里做菜手艺最好的,就是这个春子了,哪家有个什么客人或是红白喜事的,都会把他请了去做菜。
“来啦!”院子里传来了春子的回应,人也端着两个盘子进了屋,一阵菜香飘了进来,让人食欲大动。
从王书记家吃完了饭出来,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这一顿酒饭从中午吃到了晚上,吃了好几个小时。
王书记的兴致很好,王铁生也是谈笑风生,除了他的孙子一直都是坐在一边默默地听着他们两个胡侃,很少插话。
后来,王铁生的孙子自己站起身走到院子里,跟王书记的老婆和春子说起了话,无非也是些:这里种的是什么,那棵树叫什么名字之类的废话。
王铁生和孙子二人走在回柱子哥家的路上,两人小声地交谈着。
“杰子,你说这个王书记人咋样?我是说他不太象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嗯,这个村子一定有事情发生过。”王铁生说。他是从跟村民们接触的这几天来得出的结论。
“嗯,王厅(王铁生的官职为省公安厅退休副厅长),这个王书记家中的茅厕后面有个大坑,那是做什么用的?”杰子有些不解的问道。
王铁生笑着说:“那个嘛,呵呵,是粪坑!”
原来,王铁生和这个装做他的孙子之人,就是前来探桃村内情的。
因为此案涉及到了七个失踪人口,只发现了一个因病死亡,却也被人为地丢进了水溏之中。
这样集中的失踪案件,最终目的地,有证据显示都是指向了这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
由于案件的破获没有任何进展,惊动了省公安厅的领导。
经过了研究后发现,如果外部人员前去桃村调查此案,势必很难得到案件的内部情况,还很有可能引起桃村人的敌视,造成案件的破获难度。
现在,对于案件的性质不好定性,谁也不能下定论此案就是一桩凶杀案。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桃村,有可能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被桃村人刻意地隐瞒下来,不想为外人所知。
那么,只能从其内部着手。
一份长长的桃村所有在册村民的名单,和一份桃村解放前的情况简介摆在了省厅重案组的办公桌子上。
但是,经过研究后发现,桃村虽然有不少外出打工和工作的村民,却无一符合侦察所需要的条件。
也就是说,这些土生土长的村民们,没有一个在政府或是公安部门工作的。
他们仅只是在工厂或企业,或是建筑工地打工。
这样一来,也没有人敢去向他们了解桃村发生的这桩案件的内情。因为,象这样没有什么很固定的工作的人,流动性也是极高的,他们跟家人的联系也是会很频繁,如果一个事情交待的不到,也许就会走露了风声,给破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事情就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中。
这一日,退休在家的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铁生来厅里有事,顺路走进了省厅的重案组的办公室。
过去,王铁生在职之时,就是负责重案组的工作。
每次来省厅时,他都会顺便过来坐坐,听听侦察员们的工作汇报,这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
一个侦察员把桃村案子的卷宗拿了过来,想让王铁生指点一下。
王铁生当仁不让地坐下来翻看了起来。
一个大胆的计划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接着就是向桃村所在的镇上调来了解放前的县志,有一个情况引起了王铁生的注意,桃村在解放前的时候,有一户人家,要是放在土改的时期,可以划进富农成份了。这家人姓王,在桃村有几处宅院,几个儿子都有出息,有在国民党军队任职的军人,也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不过,都是在解放前的国民党政府中工作。解放前夕的一九四八年,王姓老头病故,他的一个儿子就回去处理了房产和土地,再也没有人回去过。就是这家的后人现在何处,也没人知晓。
按照年代来算,这户人家的儿子们也是应该有后人的,那么,就可以利用一下。
然后,又找出了三十年前左右病故的人家,把他们的年龄一一汇总,就得出了结论,当然也不能找现在还活着的人,也是担心会被人察觉到,引起猜疑。
大家认真地研究起来,最后王铁生拍板:就由他带着一个年轻的侦察员前去桃村“探亲”,从内部着手,取得此案的关键证据!
王铁生挑选了一个年轻的侦察员,随着他一起去桃村。这样的话,就会比单纯的警察进村,会减少村民们的疑惑。假冒的身份会不会出遗漏,那就到时候看情况吧。
依照王铁生从事公安工作多年的经验,这点事儿还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