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架
目录
目录
×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回复“九阅”领书券
关注二维码
回复“九阅”领书券
第12章
重生平安是福
liulu1984815
3791

明天就是大舅结婚的日子了,李爸也终于从副业队赶回来了。李妈提前给学校请了几天假,早早的带着李乐提早回娘家帮忙了。

姥姥家的院子已经焕然一新了,门窗都用红漆刷过,屋子院子都打扫的干干净净,门上也都贴上了新对联,有几个手巧的媳妇剪了大红的“囍”字贴在窗户上,到处一片喜气洋洋。

今天是去女方拉嫁妆的日子,村里也叫晒嫁妆。一大早,大舅、小舅还有村里几个小伙一起开着村里拖拉机就去新媳妇家了,到了媳妇家,吃了媳妇家准备的酒席,放上鞭炮,拉着嫁妆就往回回,回来的路上经过一个路口就要放串小鞭炮,引得人们都出来看。拉回来的嫁妆先要卸到院子里,让亲朋好友都看一看,嫁妆越丰厚表示媳妇在娘家越受宠。

大舅一群把嫁妆从车上卸下来抬到院子里,只见有一个双开门的大衣柜、一个梳妆台、一套竹子的沙发、茶几,几床被子,还有一些洗脸架、脸盆等小物件。周围的人看着,都夸新媳妇在家受宠,看这嫁妆在村里是数得着的了,要知道李妈结婚的时候家里不过陪嫁了两个大箱子和一个大衣柜。晒够了嫁妆,几个小伙才把东西往新房里搬。姥姥把两间西厢房收拾成了大舅的新房,把天花板和墙重新粉了,地上也做成了光面的水泥地,窗户上也挂上了新窗帘。做卧室的那间里已经放上了做好的新床,把大衣柜和梳妆台一摆进去,屋子就不空了,李妈几个再把喜床铺好,一个崭新喜气的婚房就布置好了;大舅又安排人把沙发、茶几摆到了当客厅的那间,墙上还挂上了李爸从城里带回来的装饰画,看上去简洁大方。

新房都收拾好了,姥姥安排了亲戚家的几个小男孩压床,压床是当地的风俗,一般都是亲朋好友中八九岁左右的男孩,在结婚头一天晚上睡在新床上,据说是因为男孩阳气足,压床了特别吉利。

成亲的日子到了,天还不亮,一家人就都起来了,伴郎和去接媳妇的嫂子还有帮忙的人都来了,姥姥做了大锅汤面,一群人吃了饭,拿着准备好的东西,就出发了。李乐揉着眼睛,打着哈欠看着一群人兴高采烈的忙活,李妈一边给李乐整理衣服一边念叨:“不让你起这么早,你非起来,看看瞌睡成什么样了都,”李乐心想虽然后世参加过不少婚礼,可这么从头到尾都能参与的能有几回,这么难得当然要好好看看了。几个来帮忙的媳妇看见李妈念叨李乐,都笑着打趣了几句,一个媳妇说:“咱这边是娶媳妇不算啥哩,嫁闺女的估计从昨晚就没睡好,尤其是新媳妇,还不得老早就得起来收拾啊!”几个媳妇都道是呢是呢,一个结婚不到一年的新媳妇说:“我结婚那天,早上四点来钟就起来了,我娘找的人给绞面,可把我疼坏了,后来又是梳头换衣服,早上就让吃了两口饭,饿了一天,可把我折腾坏了,”几个年纪大点的嫂子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一个泼辣的嫂子取笑了几句,新媳妇不好意思的红了脸。

上午九点多,听着鞭炮声传过来,几个小孩大声嚷着:“新媳妇来了,新媳妇来了!”大家都放下手里的活,跑出去看新媳妇。婚车是大周叔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小轿车,车上也贴着红红的“囍”字,村里的新媳妇们看着都眼馋极了,直念叨大舅家的婚事办的风光。车刚开进村口,就被一群村民堵住了,后面跟着的拖拉机上的人赶紧拿出准备好的花生、糖果撒过去,人们哄的一下都去抢了,车接着往前开,一路上被堵了好几次,一大包的花生、糖果也撒完了,终于把车开到了家门口。一看婚车来了,几个小伙赶紧点着准备好的大挂鞭,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起来,震得耳朵嗡嗡直响。

炮放了,大舅先从一侧车门出来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跑到另外一侧的车门把新媳妇从车里抱出来,准备往院子里跑。周围的人怎么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没跑两步就被拦住了,几个小伙把新人一挡,先是要求新郎抱着新娘正着转三圈,然后是倒着转三圈,把大舅转的看着就站不稳了,最后终于在小舅和伴郎的帮助下突围成功,抱着新娘跑到了新房里。新娘在新房里歇会儿,吃了婆家人给端上来的糖水鸡蛋,等吉时到了,就开始举行结婚仪式了。

结婚仪式开始了,先是司仪讲了一段祝贺词,接着开始拜天地,只听司仪大喊:“一拜天地,”新郎和新娘便跪在准备好的垫子上磕头跪拜;等新郎新娘站好,司仪又大喊:“二拜高堂,”姥姥和姥爷坐在准备好的椅子上,接受新郎新娘磕头跪拜;接着司仪又喊:“夫妻对拜,”话音刚落,周围几个调皮的小伙上去就摁着新郎新娘头使劲磕到了一起,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拜完天地,接着是敬茶,新娘把准备好的茶敬给姥爷,说:“爸,喝茶,”姥爷高兴的接过茶,笑着说:“哎,好孩子,以后好好过日子,”说着把红包递给了新娘;轮到姥姥了,姥姥高兴的合不拢嘴,接了茶光笑了,也说不出什么话,直接把红包给了新娘,底下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司仪又讲了几句,婚礼就结束了。闹热闹的小伙们开始上场了。一个小伙跑到房顶,用绳子绑着一个苹果往下放,让新郎和新娘站在苹果两边,一起开始咬苹果,等新郎新娘张嘴开始咬,他很快的把绳子往上一提,新郎新娘不仅咬不到苹果,不小心还会亲到一起,看新郎新娘在台上羞得脸通红,看热闹的人就哄的大笑起来。折腾够了新郎新娘,快中午了,开始吃酒席了。

村里办事吃的是流水席,做席师傅做好一道菜,就把菜盛到一个个盘子里,托盘的人把几盘菜放到条盘上,端着条盘一桌桌送菜,出来一道送一道,像流水一样,所以叫流水席。先上来的是凉菜四个,接着是六个热菜,中间歇上一会儿,让新郎新娘给大家挨桌敬酒,接着上大菜,蒸鸡一只,红烧鱼一条,然后就是八宝饭一碗,蒸肉一碗,蒸碗四碗,最后汤,两个咸汤两个甜汤,席就算完了。姥姥家准备的席很实在,量足足的,找的也是十里八乡最好的做席师傅,一群客人吃的都很满意。整个席从中午12点多吃到下午3点左右,人们都吃的饱饱的,好多人中午吃席了,晚上就不吃饭了。

吃完席,客人们都散了,帮忙的人留下帮忙收拾,主家给做席的师傅和接媳妇的人还有托盘的都发了红包,把没怎么动的菜打包了给帮忙的人分了,事情才算全部弄完了。李妈也带着李乐和李爸回去了。

好好歇了一天,李乐又被送去上学了,李爸也要去工作了,家里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李乐去参加舅舅婚礼了,看见李乐来,都围上去问东问西的,好一会儿才散开,等到快放学的时候,李乐悄悄给梁宽和裴大妮塞了几颗糖,把俩人乐的嘿嘿直笑。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转眼,玉米就成熟了。学校也放假了,每年收麦子收玉米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几天假,等开了学了让每个学生交点粮食,据说是勤工俭学。

好多没有种过地的人不知道种地的辛苦,“汗滴禾下土”可不是胡说的,更不是玩个QQ农场那么简单,以为播下种子就有收获。拿这个玉米来说吧,算是比较好种的农作物了,先播种,然后施肥,浇水,等玉米苗出来了,还得把长得太稠的拔点,长的太稀的补点;等再长大了就得去地里除草了,要不草就把地里的肥都占了,作物就长不好了。还得看天气,要是旱了涝了一年的功夫就白费了,这时候可没有后来的机械,干活全都是人力,地旱了也只能用装水车拉点水浇浇,还不能是大旱,大旱就没辙了;涝了就得挖排水沟放水,有的时候夏天刮大风还会把玉米秆吹倒,人还得去地里扶直了,要不倒地上的就长不出玉米穗了。等到了秋天才是收获,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一车车拉回去,放到高点的地方晒干;还得把地里的玉米秆子砍了拿回家,这可是冬天的柴禾不能浪费的。最后还得把一颗颗的玉米根头都从地里刨除来,回头犁地的时候用笆子一过就能把地里滤干净了,回头等下雨地湿透了晾干再播种。一年到头除了冬天天冷了能闲下来,其他的时候一天到晚忙,风吹日晒雨淋,只要收成好就能知足的乐呵一年。农民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地里忙活,非常辛苦。

李乐家忙活了七八天,地里的玉米终于都收回家了,院子里铺满了玉米棒子,金灿灿一片看着特别喜人。晒了两天玉米棒子,李妈看晒得差不多了,赶紧给村里有剥玉米机的那家借到了机器,说是机器其实还是人工的,它下面是个大支架,可以用螺丝固定到木板上,人站到木板上就把机器固定住了,机器中间是个玉米棒粗的孔,旁边有个把手,把手一转孔里面的齿轮就会跟着转,把玉米塞进去使劲转动把手就把玉米粒绞下来了,剩下个玉米棒。李乐看着有点像大型削铅笔盒的感觉。有了机器比人手剥玉米省劲多了,弄了一天,就把玉米全绞成玉米粒了,玉米粒铺开放到院子里接着晒,等晒干了就能装袋子里了。

玉米产量比麦子高,今年李乐家大概收了五千多斤玉米,因为玉米还有点湿,李奶奶直接让章家拉回去了六百斤玉米,过些时候再来把麦子种上就行了。李乐家因为爷爷没兄弟,家里就李爸一个男孩,地不少,但都种些简单的农作物,像棉花、大豆、花生这些费人工都没有种,比起别人家地里活算是轻松了。

李奶奶拿着新玉米去磨坊磨好,给李乐蒸了新玉米面窝头吃。新玉米吃起来很香,玉米味重的很,李奶奶用玉米面混着白面做的窝头,里面还包上了红豆馅,甜甜的沙沙的很好吃。李奶奶还打了点玉米仁,加上水,用小火慢慢熬了半天,熬出来黏黏的玉米仁粥,玉米仁熬久了,变大了,不像米粥那样烂,有嚼劲,小孩们都很爱吃,但是因为需要熬很久,费工夫,一般家里都不做,这是打了新玉米了,高兴了做点新鲜吃的。

玉米收完了,学校也开学了,每个学生要交二斤玉米,李奶奶用小布袋给李乐装了一袋子玉米去交给老师。李乐记得小时候每年都交粮食,玉米、麦子什么的,好像还交过豆子,只见都交上去了,说是勤工俭学,也不知道最后都去了哪里,是不是给老师发福利了呢,这时候老师的工资不高,尤其村里的小学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工资更低,适当给老师点福利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