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带着两个人离开队伍。
文肃看着三个人的背影,眼眸之中有忧愁之色,看山中树木干枯的程度,想要在这附近找到水源很困难。
文肃的小儿子文荣靠着母亲坐在地上,双眼微眯,小嘴张着,嘴唇干裂,费力的呼吸着带着热浪的空气。
文肃的女儿文茜忧心的说:“父亲,咱们的水已经喝光了,小弟又这样,咱们后面要怎么办才好啊?”
文肃也不知道要如何办才好,他是户部的左侍郎,户部尚书年事已高,户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文肃跟右侍郎几个人一起商量着办,当今登基没几年,北方大旱,南方则是水患频发,国库已经空虚,想来,北方灾区应该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赈济。
想要安全的到达北境,只有自己想办法,现在是没有水,后面还有可能会遇见流民,那个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程淩跟文家的人距离比较近,这也是林松给安排的,文大人官声很好,大家伙都知道文大人是被人推出来顶锅的,而文大人也是很坦然的接受这一切,带着家人踏上流放之路。
程淩刚才就注意到文家小儿子已经到了极限,文夫人跟文茜一边一个照料着,文茜拿出他们家的水囊,凑到文荣嘴边,却是倒不出来一滴水。
文茜当时就哭了起来:“母亲,没有水了,咱们没有睡了,小弟怎么办?”
文夫人也是一边轻轻地抚摸着文荣的脸,一边掉眼泪,文肃跟文茗去跟别人家借水,只是现在,谁家水囊里面还有水呢?
程淩就坐在距离文夫人不远的地方,他把自己的水囊扔到文夫人的身边,文夫人一愣,转身看程淩,程淩已经扭过头。
文茜捡起水囊,发现里面水还有很多,看了看文夫人,文夫人接过来,拧开之后,给小儿子灌了两口。
文荣喝了两口水,睁开眼睛,小声的说:“母亲,水很甜。”
文夫人悲从中来,咬着唇泪流满面,又给小儿子灌了两口,拧好了水囊之后,让文茜给程淩送回去。
程淩摇头:“水你们留下吧。”
文茜不解的看着这个一身狼狈却是身姿卓然的小公子。
文茜拿着水囊回到母亲的身边,没过多久文肃就拿着空空的水囊回来,听了文夫人跟他说的刚才的经过,文肃对着程淩深深地施了一礼。
程淩只是点了点头,靠坐在一棵枯树下闭上眼睛,既然有了想要做的事情,那就先把手头的人手整合一下,这一队去往北境的人里面,有当今的人手,有皇后的人手,还有太后的人手,这些人,为的都是程淩的性命 。
大夏朝立朝不足百年,当今是第三位皇帝,太祖带着一帮人打下江山之后,又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吧大夏朝境内的敌对势力荡涤一空,不能不说,太祖此人,委实是个军事人才。
第二位皇帝,是程淩的皇伯府,也就是梁王的亲兄长。
太皇太后是太祖立朝之后娶的妻子,太祖出身寒微,在老家曾经娶过一房妻室,只可惜后来灾祸横行,民不聊生,太祖老家连年大旱,太祖全家外出逃荒,全家只剩下太祖跟他的两个兄弟。
太祖奋起反抗前朝暴政,后来竟然真的带着一帮人打下江山,成了新朝的皇帝。
太祖后来娶了太皇太后,一位世家培养出来的贵女,不论是学识还是心胸,那都是一顶一的存在。
太皇太后生了两子一女,长子后来立为太子,幼子却是喜欢舞枪弄棒,喜欢行军兵法,太祖更喜欢活泼灵动的幼子,更是曾经亲自带着幼子去过北境的战场,更是去过西南的战场。
先皇后来继承皇位,梁王带着梁王妃还有梁王世子去了 西南,幼子程淩则是留在京城,替梁王留在宫中尽孝。
程淩可以说是太皇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的,后来梁王给程淩寻了隐居山林的师父,太皇太后还派人送了程淩去学功夫,只不过每年都要回到京都,在宫中侍奉太皇太后两个月的时间。
这次梁王府出事,其实就是因为当今怕梁王跟宫中的太皇太后联合,毕竟,梁王是太皇太后最喜欢的孩子,程淩则是太皇太后最喜欢的孙子。
当今也不敢对太皇太后如何,太皇太后虽然年事已高,却是耳聪目明,头脑敏捷,这个曾经在太祖征战四野之时,代为掌管朝中诸事的女人,对于当今的做法,非常的失望,更是动用了太祖留给她的龙影卫,亲自护送程淩去北境。
程淩正在考虑这些问题,就看到林松护着一辆马车从山林那边转过来,待到到了这一行人的面前,林松一脸严肃的对朱同说:“朱大人,前面有流民,咱们要小心行事。”
众位差役都站起来,紧张的站在朱同的身边。
朱同心里有几分的惶恐,出现流民,就证明前面已经不适合继续通行,只是现在,如果再去绕路,条件不合适,最重要是,他们不能及时的到达北境,不能按时把发配的人员送到指定的地点,等待他们这些押送人员的,将会是很严厉的处罚。
王虎惊慌的说:“头,咱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走,跟流民碰个面对面,对咱们没有好处。”
朱同却是去看被林松带着跑过来的那一辆马车:“林松,这是谁?”
林松对着朱同躬身一礼:“朱大人,这位是京都仁德堂的谢大夫。”
听到是仁德堂,朱同几个人都一脸惊讶的看着正在从马车里面下来的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家。
谢大夫对着朱同拱手行李:“几位大人,老朽本来是要去北境幽州巡视仁德堂分号的,谁知道竟然会遇到流民,前面已经有人遭遇不测,老朽马夫拼了性命才带着老朽掏出来,还请诸位大人早作打算才是啊。”
朱同的脸色更加不好看,这一趟押送实在是不顺利,一路行来,不是刺杀就是流民,最重要的是,一路上没有地方补充水还有食物,后面途经的几个驿站已经没有人守护,看来,前面的路,根本就不好走。
王虎就问谢大夫:“敢问谢大夫,那些流民距离此地还有多远?”
谢大夫说:“估计得有个十来里地吧。”
王虎转身对朱同说:“头,咱们现在最好是换个方向,不能跟流民正面遇上,要不然,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事呢。”
身边几个差役也跟着点头,朱同又看了看因为缺水已经没有力气的百十来号发配去往北境的人,一时之间举棋不定,不知道要怎么选择才好。
林松劝道:“朱大人,我听说有一条山路能过绕过这一片,要不然咱们就从那边绕过去,先避开这些流民才好啊。”
朱同心里想的是,绕开这一波的流民,后面的怎么办?
这都还没有走出涿州呢,听说旱灾最严重的是梧州,要如何穿过梧州,按时到达北境,这才是朱同现在考虑的问题。